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活动

2017年四川省生理科学会学术年会参会总结

教研活动 2017-11-23 11:01 来源:教务科 点击:

    四川省生理科学会、四川省实验动物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于1019-21号在西昌召开,我有幸与任大成副校长、生理学实验教师张芸凡一起参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生理科学”与“实验动物学”。

    大会上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名族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29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主题的学术报告,但绝大多数的专家报告都是课题研究型的,并且都是在分子水平进行研究,我校与之相比差距甚大,自叹不如,但作为前沿学科研究,也算是大开眼界。其中与中职校联系较多的是来自省卫校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况涛老师作的报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况老师从生源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医学基础知识应以教材为主。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基础知识量大,专业术语多、抽象,牵涉面广,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师沮丧感强。二是师资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青年教师知识面有限,教学经验欠缺,加之承担课时较多,多照本宣科,得到培训的机会少,这些情况与我校都有相似之处。通过本次参会学习,我感触颇深,感受到的差距也非常之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我对中职医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中职基础医学的老师大多是以上课为主,且课时多,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学习的再提升,甚至不知道怎样做科研,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所以导致这一块和高等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也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到附近医学高等院校观摩培训等方式提高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传统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示被动完成实验,填鸭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无意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令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基本实验技能较差,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如何转变实验教学的形式,将以往以教师教授课程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求知为主导,并保证学生既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又能挖掘个人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改变教学方法:第一,督促学生预习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实验原理听老师讲,实验过程照本做,最后得出阳性结果,实验课提前不预习,实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机会性,许多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改变这种现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课过程中学生自己讲述实验目的、方法以及自己对此次实验的想法,通过教师提问、考核等方式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改变以往老师先讲后做的老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实验老师在课前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准备和实验操作准备;在给学生示教的过程中,我们结合PBL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包括本次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关键操作,特别是让学生去推测实验结果,怀着探索问题的心情去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老师在带习实验的过程中对同学及时、耐心指导是关键,但是尽量少参与学生的实验,更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各项操作,教师只需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对实验过程中有关问题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传统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综合性实验是一类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的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门学科(比如生理学)的不同系统的多个实验的综合;二是多门学科(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不同实验的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理解不同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在机体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了对机体认识的“整体统一观”。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的方法,提高了利用多学科、多系统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综合起来,学生就能从中观察到动物从正常生理状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毒性反应的整个过程。它包含了“三理”的专业知识,内容连贯,具有系统性。加强了学生对机体统一整体的认识,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验证性基础实验”向“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转变,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本页

在线咨询

关闭